一、要量体裁衣,不要盲目攀高
分数公布后填报志愿,志愿的有效率提高了,考生的针对性更强了,使原本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加明朗化了。这时,升学定位更要注意现实一些。通过查阅资料,找到自己在整个学校、整个县区或整个类别中的位置,再分析历年这个学校、县区或类别的升学情况,大体找到自己的位次,不可盲目追求名校,脱离实际,失去升学机会。
二、要放眼未来,不要一味追风
一定程度上说,就业在升学中占据了重要因素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,就业对学校办学的影响更加直接。眼下,各高校在做招生宣传的同时,都突出介绍毕业生就业的情况。这几年,出于就业的考虑,许多考生逐渐放弃了对学校的选择,将注意力转向了影响将来职业趋向的专业选择。至于专业选择,就要有适度超前的眼光,要注意放眼未来。前几年的风靡一时的财经热、管理热已渐趋降温,计算机、自动化虽然招生人数还是很多,社会需求的状况如何还难以定论。有资料说,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已从IT行业、商务人才转向了媒介、咨询行业。这就需要多方了解信息,掌握社会就业形势,科学分析社会发展趋势,如果一味追求"时髦",追逐潮流,等到大学毕业,社会用人形势发生了变化,所学不能用,那将悔之晚矣。
三、要把握时机,不要孤注一掷
在近几年的高考录取中,都不乏高分落榜现象,有的年份还特别突出。究其原因,除了毕业学校志愿指导思想的偏差外,考生自恃高分,"非某校不走"者,占了很大比率。从高校的角度来看,这类考生好象专业思想牢固、报考某校的信心很坚定,可是往往落榜就出在他们中间。一是这些学生心高气盛,专业要求苛刻,一旦报考专业不能录取,专业间的调剂都非常困难;二是他们报考学校单一,又大多不服从分配,一旦某校失利,将直接面临落榜;三是对于这些高分考生,即使有学校想拯救他们,实行破格录取,他们也感觉不够理想,不报到者居多,造成了大学指标浪费。因此,录取中出现的高分落榜生虽然都感可惜,可是还是没人敢要,只能顺其自然,等候落榜。其实,作为这些考生来说,还是有多数愿意升学,所以等听到落榜信息后,还是有许多落榜生暗自悲伤,惋惜不该如此固执。因此建议考生珍视每一次机会,在保证上学的基础上,选择理想的学校和专业,将失误降到最低限度。
四、要视野开阔,不要只盯名校
近几年,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迅猛的发展,无论从规模效应、专业设置,还是科研投入,都有了很大的推进。统计一下资料就会发现,"天(天津)南(南京)海(上海)北(北京)"处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学校相对集中、名校较多的中心城市,是历年考生报考的热点地带,然而一些边远学校,虽然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,办学力量、办学水平都具有一些优势,可是生源却相对较少。人们宁肯去到中心城市的一般学校,也不愿去偏远的重点院校,造成了生源流向的不合理性。冷静地分析,名校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求学环境,自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。其他许多学校这几年也都注重了投入,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,都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如果分数中游,上名校把握不大,可以选择一所稍偏远的学校。在这类学校,自身的优势可以在奖学金的获得、学生管理锻炼、考研等问题上,取得与在名校不同的效果,同样能够实现人生理想。
五、要综合分析,不要偏听偏信
目前的高中毕业生,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已基本形成,志愿的选择应由考生自己做主,这与现实却有较大差距。许多家长、老师出于善意,帮助考生提供信息,不从实际出发,有的甚至主观臆断,代替考生选择志愿,让孩子去完成父辈未完的事业,剥夺了考生选择的权利。上学,是孩子去上学,并非家长。按照别人划出的轨迹、设计的蓝图,能否在孩子身上得以实现,谁都难以给予肯定的回答。另外,将来学什么还要考虑考生的兴趣、爱好,以及考生潜在的发展趋势,不可过多替代。在填报志愿问题上,由于父母干涉过多、过分听从老师意见,酿成的失误已有许多。在填报志愿前,考生要认真分析从各方面获得的资料和信息,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,决定志愿的最终选择。
六、要留有余地,不要铤而走险
录取工作都是集中进行,不可能在录取过程中,随时征求志愿,因此提高录取率的有效途径就是志愿的填报注意适当留有余地。如我省本科的重点和一般院校志愿填报,我认为重点院校应"踮踮脚",一般院校"保底线",就是说如果重点批走不了,还可以有一般院校做保证,以确保升学。如果过了重点线,重点批未被录取,而一般批又铤而走险报得较高,就有可能造成批次落榜。这两年,录取的结果也已说明了这一点。
填报志愿是考生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刻,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录取结果,真诚提醒考生冷静思考,慎重抉择,准确把握,从而实现升学理想,顺利跨入高等学校。